吉林省是花生生長的“黃金帶”,因其土壤、氣候條件適合花生生長,受黃曲霉毒素污染程度較低,得到國內外客戶的青睞。只因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出口渠道不暢等原因,吉林出口的花生數量僅占產量的2—6%。2010年初,吉林檢驗檢疫局率先出臺幫扶政策,大力推行出口示范區建設,經過10個月之后,吉林花生終于開始在北美市場初試鋒芒:11月17日,實現吉林花生對加拿大的首次出口。
這次出口可以說是吉林花生企業的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死之戰:11月初下訂單,中旬通關裝船。企業要進行脫皮、揀選、包裝,檢驗檢疫部門要有抽樣、檢驗、出證單的時間。對于這家從未出口過北美貨物的公司,十幾天的時間完成出口似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要是第一批貨不能按時發,那隨后的2000噸訂單也就飛了,我們與幾千戶農民簽的收購合同也難以兌現。”遼河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王愛民董事長至今想起之前出口前那一幕依舊心有余悸。“沒想到吉林檢驗檢疫局的同志能這么幫忙,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真幫我們完成了出口!”
難怪企業負責人這么著急,這次出口是企業和幾千農戶忙碌一年的成果。2010年年初,在吉林檢驗檢疫局植檢處的幫扶下,企業第一次探索“公司+合作組織+標準化”生產模式,與2000多農戶簽訂統一購種、統一種植、統一收購有機花生的合同,出口基地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同時,植檢處全力幫扶企業抓好各個環節,保證花生的質量達到國際標準:抓好監管、檢測環節,從原料收購、生產、加工、倉儲、運輸等環節逐一排查影響因素,提高產品質量;加大實驗室檢測力度,增加原料普查和黃曲霉毒素檢測次數;抓好溯源環節,保證從抽樣、實驗室檢測、到樣品留存每個環節都做到記錄詳細,一旦發生問題,便于追蹤溯源。可以說,在吉林檢驗檢疫局的幫扶下,現在的遼河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完全具備了在國際市場大展拳腳的實力,萬事俱備,東風已至。
由于時間過于緊迫,與該企業簽訂了幫扶協議的植檢處決定分兩步走,用最短的時間幫助企業安全出口:第一步,聯絡山東檢驗檢疫局,并陪同企業負責人到山東考察學習;第二步,到企業提前介入,對花生的揀選、包裝嚴格把關,并負責協調技術中心、檢務處,保證在第一時間取樣、檢驗、出證。
在植檢處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企業負責人到青島一家企業開展了為期兩天的考察,學習到了“噸袋”包裝技術、了解了出口加拿大需要注意的每一個細節……取回真經之后,植檢處工作人員下了飛機,馬上到該企業進行現場查驗。隨后,吉林局技術中心僅用兩天就完成正常一周后出具的檢驗結果,檢務處用中午休息時間出具了單證。
“我們不會簡單告訴企業不行,而是告訴企業怎樣能行”,植檢處張宏業處長說到。在企業都絕望的時候,植檢處分秒必爭,與技術中心、檢務處一起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讓吉林首批出口北美的花生順利通關。
據悉,吉林省遼河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是全國少有的,出口四年、1萬多噸花生沒有一次國外預警、沒有一次出現質量不合格的出口企業。看著蒸蒸日上的企業,王愛民董事長感慨地說,“我們出口的花生沒有一次出現質量問題,都靠吉林檢驗檢疫局的嚴格把關。嚴才是幫扶,嚴才是企業的生存之道。”
現在,抓住了寶貴機遇的吉林省遼河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兩個加工廠都在滿負荷生產,解決了近300民農村婦女的就業,讓近萬花生種植農民嘗到了出口的甜頭。(吉林檢驗檢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