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是豐收的季節,福州長樂口岸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截止10月底,從福州口岸進境大豆數量已達到大豆95.83萬噸、4.0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27%、218%。福州長樂口岸已經成為福建省的主要進口大豆碼頭,年進口量約120萬噸,占全省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二。從進境大豆中截獲的疫情也大幅提升,截獲疫情有害生物88種、2516種次,同比分別增長35%、1466%;其中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8種、120種次,同比分別增長100%、233%。疫情截獲率占全省的六成。
短短10個月,4億美元的進口量,已經讓人嘆服,可是在福州檢驗檢疫人的眼中,4億的貨值數字,是1萬億顆的大豆的檢疫工作。這絕不是時尚的“數字游戲”。進境大豆是進口重點敏感高風險產品,極容易攜帶外來有害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進境。大豆小,雜草、病蟲害更隱蔽,一顆都不能放過。“粒粒皆辛苦,顆顆總關情”,在國內迫切需要進口大豆的情況下,福州檢驗檢疫局是通過怎樣的服務,做到了讓大豆進得來、疫情堵得住、安全品質把得好呢?
細:疫情截獲率不斷攀升的秘訣
由于長樂口岸自然環境限制,風浪常高達數米,尤其夜晚抽樣的時候,凌厲的海風常常讓人站立不穩,在這樣的條件下抓到比大豆小的多的有害生物可謂不簡單。一個“細”字,細在檢疫人員從碼頭卸貨開始一直到生產結束下腳料的處理,一環環不斷細化工作措施,在抽樣、制樣、送樣等各個重點環節,都親力親為嚴格按照有關規定操作,切實增強疫情截獲的針對性。一個”細“字,細在他們幫助企業仔細查找防疫方面存在的漏洞,結合工廠施工幫助設計防風墻、下腳料收集、振動帶等設施,使防疫工作一步到位;按照要求,對大豆進境港口、接卸碼頭、運輸沿線、定點加工廠和倉庫周邊等重點區域,開展有害雜草監測調查工作;大豆到港后,嚴格根據進口大豆檢驗檢疫操作規程,實施表層檢查、卸貨過程中的現場查驗和扦樣。一個“細”字,細在他們想企業所想,為使企業有一個感性認識,福州檢驗檢疫局還積極與其他兄弟局聯系,帶領企業奔赴泉州、莆田、福清等有進境大豆檢驗檢疫監管業務的地區,學習考察當地大豆企業與檢驗檢疫相關的業務流程,以求少走彎路,事半功倍。
暢:錘煉服務的終極目標
福州檢驗檢疫局認真貫徹去年省局出臺的《服務企業16項措施》,在服務企業中突出“暢”字,挖掘內部潛力,優化工作流程,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暢,不同于快,它包含了協調、無障礙以及效率。尤其是針對進口大豆為期貨商品、進口船期安排緊湊以及需要及時騰出倉容的實際情況,采取“白加黑”和“5+2”的工作模式,各方協調、靠前指揮,制定詳細工作計劃,安排好抽樣、送樣、接樣、檢測各個環節,盡力縮短時間,加快通關速度,在確保風險可控、嚴把國門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工作處置方式,使工廠按計劃及時安排生產。今年來,在人員嚴重緊缺的情況下,福州檢驗檢疫局堅持為大豆企業加班60余人次,全力提高了通關速度,獲得當地政府及企業的一致好評。
扶:以技術優勢提升企業監管
企業在發展,特別是今年大豆進口量迅猛增長,給工廠在設施建設、管理體系健全、后續監管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福州檢驗檢疫局更加注重傾聽企業需求,掌握企業生產發展情況每個階段企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掌握第一手材料,針對問題對癥下藥,幫助企業解決困難。他們發揮技術優勢、主動送政策上門。
有一件事情企業的員工記憶猶新:由于國際大豆貿易采用途中檢疫熏蒸處理的通行做法,有可能給現場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早先企業的許多員工不了解這些隱患,檢驗檢疫人員就一個不漏地向港口及大豆進口企業可能接觸到這個風險的員工宣傳介紹運輸工具中熏蒸殘留物或有毒氣體殘留形成的安全隱患,開展安全教育和專業培訓,提高安全防護意識和能力,確保各方做好進口貨物接卸過程的安全防護工作。
政策、法規主動送上門了;量身打造的管理體系也送上門了;檢疫技術知識培訓、體系管理知識的專門培訓也送上門了,這4億元的大豆,顆顆總關情,成就了萬億顆大豆的零風險入境。(福州檢驗檢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