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期雜志付印時。即將在大樣上簽字的手卻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手中的筆仿佛山般沉重。三聚氰胺事件后,質檢部門曾派出大批人員駐廠監管,并被要求在出廠質量保證書上簽字,并對該批產品質量安全負責。一位乳業重點地區的質檢局長面對復產后的第一批出廠產品,深感責任重大,竟花了四個小時才簽下自己的名字。今天,我總算感受到了那位局長的那種煎熬。
在從業近30年后,新聞記者竟然成了高危職業。讀書時,新聞學院雖說是把所謂“無冕之王”學說“批判”地介紹的,但心中難免沾沾自喜,深以為傲。初踏入社會,正是氣血方剛,年輕氣盛之時,頗有些“鐵肩擔道義,掃盡不平事”的使命感。
盡管隨著年齡閱歷增長,對記者這一職業的看法越來越客觀平和,即使是近年來神州大地處處“防火防盜防記者”,也更多地理解為新聞記者對促進社會公正進步越來越重要的積極意義。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有一天,記者會成為警察獵捕的對像。
對經營者進行采訪報道和輿論監督是媒體的正當權利,是憲法賦予公民的言論自由權、監督批評權的延伸。
《中國質量萬里行》創刊20年余,打假扶優,兩翼推進,曝光了一大批制假售劣的重大事件,對我國產品的質量提升和質量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近年來,隨著社會形勢的巨大變化,中國質量萬里行的影響力不復當年,我們這些繼任者的能力與德行也難比肩我們的前輩。我們夾起尾巴做人,我們帶著鐐銬跳舞,但是我們沒有放棄。我們尋找一切機會,發出我們微弱的聲音,讓假冒偽劣無處遁形,讓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讓危害民眾食品安全的產品和企業暴露在陽光之下。但是,我們也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家新聞雜志,特別是一家質量監督類媒體前所未有的艱難。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文字記者的所有工具,就是一個本子一支筆,記者的采訪筆記就是所有的證據。
如今,照相機早已落伍,暗拍機已是調查記者的標配。我們仔細摳著每一個可能惹來麻煩的字眼,沒有影像的素材決不采用,可能引起不良影響的稿件一律不發。
即使這樣,依然難以避禍。不久前,本刊新聞網刊登了一位消費者的投訴,訴一家號稱在某頂國家資格考試中“押題”率達90%的商業網站存在欺騙行為,竟然被這家網站告上了法庭。雖然這家網站旋即撤訴,卻也使弱小的我們驚出一身冷汗。
令人欣慰的是,在寫作這篇小文過程中,新聞記者們的“娘家”——中國記協發出了聲音,明確表示“記者正常的新聞采訪受法律保護,記協也堅決維護記者的合法采訪權不受侵害”。
這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