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集團深圳區域總碧桂園集團深圳區域總裁胡超
夢想、青春、奮斗、財富、城市,這些元素匯集在一起,構成了一位80后地產公司高管的深圳故事……
“深圳區域的成立,讓我們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在今年年初的新年賀詞中,碧桂園集團深圳區域總裁胡超對2017年充滿了期待。
半年已過,7月的深圳空氣中滾動著熱浪,也涌動著創新創業的激情。30歲出頭的胡超是目前碧桂園集團最年輕的區域總裁,沉穩、自信、干練以及邏輯清晰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
“一直在三四線城市稱王的碧桂園來到強者如林、堪稱中國房地產搖籃的一線城市深圳,將采取什么策略站穩腳跟、后來居上?碧桂園在深圳將建立怎樣的鏈接關系,成為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80后高管,胡超是否能夠掌控復雜局面?”面對這些問題,胡超沒有躲閃回避,他以務實坦率的回答勾勒出一個“新深圳人”的發展圖景。
“我們來的剛剛好”
深圳,短短的時光,長長的故事。
1980年,一個僅有3萬多人的邊陲小鎮,今天已成為擁有千萬人口的一線城市。深圳——以罕有的建設速度,被稱為“一夜崛起之城”,成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一個時代符號。
深圳也是中國房地產企業的搖籃,萬科、華僑城、華潤置地、招商蛇口、金地等一批知名房企在這里生根發芽,發展壯大。
2016年,碧桂園也來到了深圳。2016年8月19日,碧桂園集團深圳區域宣告成立。當碧桂園速度遭遇深圳速度,是否可以再造奇跡?
7年前,碧桂園的年度銷售規模僅為329億元。那時,碧桂園仍被業界認為是一家中型家族企業,而現在,變化翻天覆地。
幾年間,碧桂園的業績規模爆發式增長:2012年476億元;2013年1060億元;2014年1288億元;2015年1402億元;2016年3088.4億元,躋身中國房企三甲;今年上半年,在銷售金額榜、銷售面積上,碧桂園均超越恒大、萬科,位列行業第一。
如今,對于地產登峰的碧桂園來說,一線市場不可或缺。
“有人說碧桂園來晚了。但我覺得剛剛好,避開了今年上半年土地市場的瘋狂和不斷加碼的政策。最關鍵的是,現在的碧桂園完全有能力、有信心為深圳這座城市創造出不同以往的產品,留下自己鮮明的烙印。”胡超平和的語氣中傳遞出堅定的信心。
碧桂園速度似乎并不會因為深圳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而有片刻觀望與遲疑。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碧桂園在深圳強力拓展,先后在龍崗、龍華、坪山、寶安、大鵬、南山等區開發項目,為扎根深圳奠定了堅實基礎。
“集團楊國強主席對一線城市寄予厚望。以前,一線城市基本沒有碧桂園產品,如今,企業發展到超過3000億元的規模,布局一線城市理所當然、順勢而為。”胡超說。
深圳區域產城融合代表:馬橋聯合項目
“快基因”遭遇“城市更新”
萬事開頭難。對于一個“外來者”,剛剛進入一個陌生環境,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快速融入,避免水土不服,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最關鍵的問題是獲取土地難。”胡超坦言:“深圳房價、地價都很高,但與其他一線城市不同,深圳幾乎沒有新增土地,絕大部分是存量土地利用。”
直面困難,迎難而上,是碧桂園的風格。
“既然來了,就得適應接受這里的游戲規則,別人怎么做,我們就得怎么做。在此基礎上,還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做的比別人更好,才能后來居上。”在胡超看來,碧桂園不會利用自身的規模優勢進行簡單粗暴的復制,而是在向優秀同行學習中進一步鍛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個性打法。
在深圳,“城市更新”就是這里的游戲規則。作為面積最小但經濟增速最快的一線城市,1997平方公里的深圳常住人口超過1800萬人,面臨嚴峻的土地稀缺問題,通過“城市更新”騰挪發展空間,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0年,深圳經營性土地出讓面積為512萬平方米,“城市更新”提供的用地面積僅67萬平方米。到了2015年,這一數字發生巨大變化,經營性用地出讓面積下降到141萬平方米,而“城市更新”提供的用地面積達到了264萬平方米。統計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深圳“城市更新”項目投資額占全市固定投資比例逐年上升,2015年,“城市更新”固定投資額達到了550億元,占比為16.7%。
然而,“城市更新”前期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等問題給房企帶來的資金周轉壓力不言而喻。一向以速度快、執行力強著稱的碧桂園,是否能適應“城市更新”的要求?
“‘城市更新’項目的周期的確比較長,但碧桂園并不是單一追求高速度,而是要綜合統籌各方面因素。”胡超答道。
為“新深圳人”安家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話曾溫暖了無數來此打拼創業的年輕人。
胡超說,作為“新深圳人”的碧桂園,左手捧著“五星級的家”,右手握著產城融合新業態,懷揣著使命與夢想,愿意為這座偉大的城市傾其所有。
房價似乎成為這一代年輕人逐夢之殤。對于房價的壓力、工作的焦慮、未來的困惑,作為80后的胡超本人就有著最直接的感受。“我們到了深圳,到底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開發商?”胡超反問自己。
“我認為就是要回歸初心,給追求夢想、踏實奮斗的年輕人提供一個‘五星級的家’。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來到深圳,他們的工作、生活已經融入這座城市,并為這里創造了活力和輝煌。碧桂園應該給他們打造好價格、好品質、好服務的產品,讓他們能夠真正擁有一個幸福的家。”說到這里,胡超激動起來。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房企要找到自己的目標客戶群,提供精準產品和服務才是真正的實力體現。“最好的東西并不是最貴的,碧桂園的競爭力就在于以合適的成本創造高品質的產品。”胡超認為。
深圳區域首盤安居房為主的坂田榮匯項目
作為碧桂園首進深圳之作——坂田榮匯項目,就是以安居房為主,推出安居房1049套,彰顯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
“我們的項目離城市核心區不遠,交通也很方便,價格只有城市核心區的一半左右,但是產品品質卻很好,這就給年輕置業者減輕了很大壓力。與此同時,我們在深圳也會發展長租公寓項目。”
以產業締造繁榮
一座城市的產業生態,代表了其是否擁有未來。長期占據產業發展的高地,鑄就了深圳的城市繁榮。
“在深圳,你不經意走進一座建筑,也許就開啟了一種全新生活。”這是一位來深圳發展的外地人對深圳的詮釋。
即便現在深圳房價高企、就業壓力劇增,但一波一波來深圳的人骨子里仍舊流淌著創新、創造、創業的精神——來深圳不是為了謀一份職業,而是為了打拼出自己的一塊天地。
在深圳,大大小小的創意、創新、科技產業園有上千個,從事創新、創投、創意、創業等方面的人不下百萬人。
“產業是城市持續繁榮的生命線,過去城鎮化主要靠工業化來推動,但是現在正在發生改變,許多創新的因素被注入。因此,打造居業聯動、產城融合的特色項目,提供產業支撐,對房企在一線城市的發展非常重要。我們正在培育新的產業業態,通過產城融合,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讓城市更加繁榮。”胡超介紹說。
海外產城融合代表:廣東省“一帶一路”標桿項目“森林城市”海之貝
胡超的自信不是沒有理由的,碧桂園打造的世界級國際產能合作新城森林城市已贏得國際高度關注,眾多世界知名企業參與其中。繼2016年年底與華為、思科、SASAKI、埃森哲等36家總市值超過6萬億元的中外龍頭企業簽約之后,森林城市即將與更多企業簽署諒解備忘錄,進一步強化產城融合。當前,臺灣美兆健康體檢中心已經正式竣工,高爾夫球場將于近期動工,美國嘉德圣瑪麗學校計劃2018年8月開學。同時,森林城市帶動了超過140家中國企業抱團出海。
在國內,碧桂園以國家特色小鎮為藍本,大力推進科技小鎮計劃,成為產城融合的又一范本。目前,碧桂園在珠三角、環北京等地初步布局多個科技小鎮,并與富士康、李開復創新工場、清華大學、中科院綜合研究中心等30多家機構建立戰略合作。其首個標桿項目——惠州潼湖科技小鎮,占地約8平方公里,以思科數據中心為依托,計劃打造世界級的物聯網和智能控制產業基地。項目于2017年5月摘牌首期用地并破土動工,同時,首批近80家創新產業機構簽約入駐。
國內產城融合代表:惠州潼湖科技小鎮
“碧桂園不是打著產業的旗號做房地產,科技小鎮不是先賣住宅回籠資金,而是產業先行,產城融合。我們做重資產,入駐企業做輕資產。現在,碧桂園在一二三四五線城市全面出擊,傳統住宅、產城融合、海外市場三大板塊協同前進。”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曾這樣強調。
7月上旬,碧桂園與深圳20多家高新科技、金融企業共商“產城融合”,集團副總裁劉寧出席活動并介紹說:“創新的思想才能創造創新的企業,碧桂園愿意重資產發展產業項目,創新企業可以輕裝上陣享受碧桂園提供的優質服務。碧桂園期待與更多創新型企業一起尋覓商機、攜手共贏。”
城市的繁榮需要各方共同締造,需要有夢想的年輕人奮斗拼搏。胡超也和大部分來深圳打拼的年輕人一樣,立足這片土壤,尋找著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