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信息之基 化騰飛之翼
——浙江檢驗檢疫局“十一五”期間信息化發展綜述
□黃紅蕾 程忠權
這個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以物質與能源為經濟結構的重心,向以信息為經濟結構的重心轉變。浙江檢驗檢疫局作為承擔著確保口岸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重任的部門,充分運用好信息化這個有力的武器,對服務浙江對外貿易發展大局,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十年樹木,春華秋實。對于浙江局的信息化工作來說,更是碩果累累。“十一五”期間,浙江檢驗檢疫局新一屆黨組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把“整合信息資源,成立信息中心”列為當年全省系統6件大事之一。在國家質檢總局信息化規劃和統一部署下,浙江局緊密結合浙江檢驗檢疫中心工作,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道路上,一點一滴夯實基礎,一步一個腳印創新開拓,在提高業務速度、保障安全、促進對外貿易便利化、提升執法把關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用浙江檢驗檢疫人獨有的辛勞智慧繪就了一幅幅色彩絢爛的美麗畫卷。
國家質檢總局信息中心主任張明(前右)到浙江檢驗檢疫局考察
固本強基
提升信息技術支撐能力
萬丈高樓平地起,浙江局深知,要想駛入信息化建設的快車道還得從提升信息技術支撐能力開始。早在2008年,浙江局局長閻震在全省系統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就著重指出: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全省信息化基礎建設的狀況已經難以有效支撐今后國家質檢總局及浙江省開發各類應用系統的部署,成為發展的瓶頸之一。迫切需要加強基礎建設,為全省信息化建設駛上發展的快車道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此,浙江局加快了信息化基礎建設的步伐,信息化基礎建設全面推進。
快車道首先需要寬路面,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網絡先行。2009年,浙江局投資300多萬元開始實施全省檢驗檢疫業務專網擴容提速工程。工程實施后,全省系統網絡形成雙設備冗余,浙江局至各分支局主用線路帶寬擴容為50M或30M、各分支局至辦事處主線路帶寬擴容為10M、備份線路帶寬為2M的格局,從而使全省系統專網傳輸性能和可靠性大大提高,網絡基礎環境實現大變樣,在全國檢驗檢疫系統處領先地位。
通過專網擴容提速,全省網絡大動脈暢通無阻,原先業務應用系統處理速度慢、業務系統與OA、財務等行政系統相互影響的情況一去不復返。以地處輕紡集散地的紹興檢驗檢疫局為例,CIQ2000計費環節所需時間從先前的7至8秒縮短至1至2秒,CIQ2000證單繕制與復審環節由1分鐘縮短至1至2秒,CIQ2000施檢接單環節由半分鐘縮短至1至2秒。
與此同時,浙江局啟動了電子信息系統中心機房的規劃和建設。作為信息化建設重大基礎性工程,浙江局從2009年5月起,就著手設計,制定了《浙江局綜合實驗用房大樓電子信息系統中心機房建設技術方案》。2010年,投入800多萬元進行建設,并于2010年10月8日全面啟用。新機房總體設計新穎,建設適度超前。采用開放式吊頂,空間可擴展性強;弱電上行,強電下行,布局合理,可管理性強;冷熱分區,動態管理,節能性好。實現了雙路供電自動切換、機柜級精密配電與在線電力調整、鏈路檢測式電子配線系統等技術領先的新型數據中心機房功能。新機房成為技術先進、綠色環保的浙江檢驗檢疫數據中心和網絡中心,是浙江檢驗檢疫工作正常運行的核心基礎設施,在全國檢驗檢疫系統頗具特色。建成后成為了各界、各級領導、各單位來浙江局參觀學習的必經之地。
此外,浙江局還先后建設了適應全省檢驗檢疫業務數據大集中的基礎平臺、基礎數據庫等重大工程,完善網絡平臺建設,加強信息安全基礎建設,建立健全安全防護及監測系統。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浙江局共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用于基礎建設,現有信息化設備465臺/套、局域網50個,信息處理終端點5000多個、納入浙江局網絡監控平臺數據通訊線路83條。全省系統信息化基礎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為全省系統信息化正常、安全、高效運轉提供堅強保障。
浙江檢驗檢疫局局長閻震(右)考察新中心機房
大力開發應用系統
促進對外貿易便利化
2011年8月4日下午15點許,地處浙南山區邊陲小鎮的浙江青山鋼管有限公司最后一批不銹鋼管生產、包裝完畢;15時20分,該公司報檢員通過電子報檢企業端軟件向浙江麗水檢驗檢疫局發送報檢批;15時23分,浙江麗水局受理報檢,經過電子監管快速核放;15時31分,電子轉單憑單打印完畢,遠在數百公里外的寧波貨代通過浙江局信息中心開發的電子轉單短信發送系統收到了憑單號,向寧波口岸相關部門辦理通關手續;15時41分,完成該報檢批計費及電子繳費。
短短20分鐘,企業足不出戶,完成了從報檢到繳費的全過程。這主要受益于近幾年來浙江局以促進對外貿易便利化、服務浙江對外經濟發展為目的,大力推行電子監管、實施“新三電工程”、開發利用電子繳費、“三自動”等一大批系統,促進對外貿易便利化。
浙江作為外貿出口大省,檢驗檢疫出入境貨物批次在全國名列前茅,且呈現每年快速增長趨勢,2010年達167.9萬批次。傳統的檢驗監管手段,已無法適應外貿發展的需要。浙江局與時俱進,響應國家質檢總局號召,全面推行以電子申報、電子監管、電子放行為核心內容的“新三電工程”,以及出口貨物快速核放、新版原產地證、通關單聯網核查、入境疫病疫情警示通報等系統相繼投入運行,并完成了CIQ2000系統與出口產品電子監管等系統的銜接和數據交換,實現了檢驗檢疫與企業之間、內地與口岸檢驗檢疫之間、檢驗檢疫與海關之間的信息交換和共享。到目前為止,全轄區共有近萬家企業已全面實現電子報檢。
早在2005年,自電子監管上線以來,作為全國系統的試點單位,浙江局創新思路、扎實努力、大力推行,至2010年9月,浙江局系統共安裝電子監管系統企業達4551家,累計批次超過百萬,在全國直屬局中一直名列前茅。2010年9月,浙江局全面推進電子監管系統(升級版)推廣。截至目前,全轄區共推行電子監管近16000家。電子監管作為檢驗檢疫履行職能、落實監管責任的有效手段,在浙江局深化檢驗監管模式改革、強化服務功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極大促進了對外貿易便利化。
在積極推廣應用國家質檢總局統一部署各類應用系統的同時,浙江局按照閻震局長在近幾年信息化領導小組會議上多次強調的“信息化要以服務為導向,服務企業、服務社會、服務系統”的總要求,因地制宜,注重實效,自主開發應用了電子繳費等一批信息化應用系統,作為國家質檢總局應用系統有益的補充,在方便外貿企業、惠及出口廠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浙江局自主開發的電子繳費系統充分利用檢驗檢疫系統和銀行原有的計算機網絡資源,構建一個安全、高效、快捷的,提供統一在線電子支付業務的企業、檢驗檢疫、銀行“三位一體”的網絡平臺,既令企業節省了現金、刷卡等支付方式所需的等待和交通往來時間,又節省了往來交通費用等成本,還使企業對檢驗檢疫收費一目了然,極大提升了檢驗檢疫陽光透明的服務形象。今年5月,中國銀行總行在杭州召開電子繳費推廣會,全國檢驗檢疫系統10多個直屬局參加了會議,浙江局在會上介紹了該系統有關功能及使用情況,中行將在下一階段推廣應用。
浙江檢驗檢疫局舉行統一信息化平臺建設專題會
“減負”、增效
提升執法把關能力
檢務計費窗口的工作人員減少了,計費速度卻加快了;紅外成像儀與視頻監控集成系統,讓人人聞風喪膽的甲型H1N1流感也無處遁形,顯示了信息化手段防控的新威力;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核輻射事件,電子監管視頻監控,實現了24小時全方位全程監控,改進了執法把關方式,堅決把核輻射污染堵在了國門之外……這是浙江局大力推進電子檢驗檢疫建設,為全局系統減負增效,提升執法把關能力的一個縮影。
“十一五”期間,浙江社會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據統計,2010年,浙江局全年檢驗檢疫出入境貨物167.9萬批,同比增長20.67%。檢驗檢疫業務量的大幅增長,抓質量、保安全、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等任務十分繁重,檢驗檢疫隊伍規模已不能適應外貿發展需要。浙江局黨組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大膽推行適應浙江對外貿易發展形勢的檢驗監管模式改革,加快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電子檢驗檢疫建設,把有限的人力資源從批批檢驗模式中解放出來,以解決檢驗檢疫事業發展的矛盾,提高監管和服務水平,實現執法把關能力質的飛躍。
近幾年來,浙江局先后組織開發了電子繳費、“三自動”系統、義烏市場采購出口商品監管系統、轉單管理等系統,優化了辦公自動化系統、內外網站,推進工業品分類管理系統開發,從而極大提高了檢驗檢疫工作效率,減輕了人員不足的壓力,解放了檢驗檢疫生產力。
CIQ2000系統內計費、轉單、歸檔等工作,大量操作需要手工處理,檢務前臺人員緊張的矛盾日顯突出。浙江局針對這一情況,于2009年組織開發了自動計費、自動轉單和自動歸檔(簡稱“三自動”)系統。經測試,啟動一個客戶端進程,自動計費每分鐘可以處理30單,自動轉單和歸檔每秒可以處理4單,處理速度比手工快幾十倍,大大減少人工處理環節,加快了檢務工作流程。
口岸疫情就是命令!檢驗檢疫系統承擔著確保口岸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重任,檢驗檢疫系統隨時都面臨著保國安民的考驗!浙江局在發揮信息化減負作用的同時,更是挖掘信息化在特殊時期、特殊監管區域的重要監管作用。近年來,浙江局共在全省設有視頻監控攝像頭428個,監控場所133處。有效發揮了視頻監控在特殊時期、檢驗檢疫特殊監管區域的重要監管作用,增強了檢驗檢疫執法把關能力。
2011年,日本發生強烈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爆炸起火,引起放射性物質泄漏。地處東南沿海的浙江,作為全國最大的廢舊金屬集散地,如何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受輻射污染貨物從口岸流入,確保口岸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成了擺在浙江局黨組面前首當其沖的重要任務。浙江局黨組臨危不懼,從容自如,科學決策,提出了加強查驗和人員防護、加強放射性檢測等措施,著重要求全面加強口岸場所電子監管視頻監控。依靠信息技術手段,改進執法把關方式,全程監控,嚴防死守,堅決把受核輻射污染的貨物、交通工具、人員堵在國門之外,切實履行好了“國門衛士”的神圣職責。
信息化管理部門在對系統進行監控
加強安全監控
全面提高信息化安全保障能力
萬事安為先。浙江局轄區內進出口企業多、出口貨物多、口岸轉單多,業務需通過10多個國家質檢總局統一部署的應用系統和部分自主開發軟件處理,途經80多條數據通訊線路,依靠全省400多臺信息化設備作支撐。如何保障以上系統、線路和設備安全、正常運行,對信息化部門提出了嚴峻挑戰。
面對日益繁重的保障和技術管理任務,浙江局迎難而上,積極探索,他們創新理念,打破傳統的單單依靠人力和責任心來保障安全的做法,大膽嘗試,充分利用當今信息技術發展成果,有效利用技術手段加強技術管理和性能監控。大力推進監管前移,變事后處理為事先預警,變亡羊補牢為防范于未然,把故障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建立科學的安全風險防范機制,加大風險監測力度,加強風險預警,集中、聯動、整合管理,擺脫原來孤立的單源管理思路,采用資源整合和協調管理新手段,構建風險防范長效機制。
CIQ2000系統復制平臺的建設不得不說是這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自2006年浙江局實行數據大集中以來,隨著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浙江局檢驗檢疫批次每年大幅遞增,電子申報、電子監管和電子放行業務量猛增,僅靠一個CIQ2000核心業務系統平臺,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業務量需求。再加上一些分支局在CIQ2000系統上開發了一些外掛系統,更加重了平臺的負載,對正常的系統運轉和檢驗檢疫業務辦理造成嚴重影響。浙江局經過近半年的專題研究、系統論證和大量模擬測試、技術攻關,于2009年5月在全國檢驗檢疫系統內率先啟動復制平臺建設。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在工作人員加班加點,通宵達旦連續作業下,僅經過7個多月的時間,就在浙江檢驗檢疫系統全面投入使用。
復制平臺建成后,原有核心平臺以辦理檢驗檢疫業務為主,而統計、查詢等功能則放到復制平臺上去,以充分有效利用核心平臺資源空間,更好滿足企業和一線檢驗檢疫人員的需求。以第一個遷移到復制平臺的外掛系統——易查系統為例,查詢效率比過去提高了40%左右。同時,建立應急備份數據庫,使復制平臺作為核心平臺發生重大故障時的應急切換,臨時承擔起核心平臺辦理檢驗檢疫業務的重要任務,避免企業辦理過程中斷和數據的丟失,發揮“AB”角的重大作用。復制平臺建設對于全省核心業務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和今后全省信息化應用建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此外,浙江局還研發啟用了檢驗檢疫業務應用系統監控軟件,嚴密監控CIQ2000、電子報檢、產地證、電子監管等核心業務應用系統日常運行情況;結合CIQ2000復制平臺建設,導入了數據庫訪問審計機制,通過專業系統工具對ORACLE數據庫實施性能監控,進一步加強安全防范;建立了統一的網絡管理平臺,集中監控全省信息化150多臺主要設備和80多條網絡線路通訊狀況,實時收集狀態信息和報警信息,并對信息化平臺的變化趨勢進行智能分析,保障E路暢通。
素有信息化“神經中樞”和“心臟”之稱的中心機房更是導入了自動化、圖形化的集中監控系統,全面監控機房基礎運行環境,采用門禁等電子手段把好出入口,對關鍵門戶、通道進行視頻監控和錄像,通過運動偵測等技術實現長時間的錄像功能和便捷的回放功能,加強機房安控,確保機房安全;通過手機、郵件、聲音等多種報警方式作出故障響應,通過KVM管理系統對機房進行遠程管理,努力構建綠色、智能的中心機房。
信息化管理人員正在調試信息化設備
整合信息資源
全力促進“四個新跨越”全面實現
信息化已進入“整合、協同、共享”發展的新時期。浙江局局長閻震多次強調,要創新理念,在統一規劃、統一標準下進行信息化建設,整合資源,以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管理最佳化。2011年,是“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浙江局黨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次作出整合信息資源的重大部署,將“構建浙江檢驗檢疫統一信息化應用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協同共享”工作列為2011年浙江檢驗檢疫系統5件大事之一。
統一信息化應用平臺將根據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和“十二五”質檢信息化發展方向,建立全轄區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實現統一單點登錄和代辦任務智能化管理,并制定統一的平臺接口標準;挖掘、整合大量檢驗檢疫業務信息,建立全轄區進出口企業質量信息數據庫和全轄區檢驗檢疫宏觀質量決策支持數據庫,形成公共信息采集、共享平臺;融合政策法規、技術性貿易措施等信息共享子平臺建設。積極探索構建“數字檢驗檢疫”和“智能檢驗檢疫”,推動檢驗檢疫事業快速發展。
作為在全國檢驗檢疫系統率先建設的統一應用平臺,將極大地提高業務處理效率,尤其是待辦任務智能化管理,及時對需要待辦的任務進行提醒,從而大大減輕業務快速增長相對人員不足帶來的壓力,提高檢驗檢疫綜合效能,促進事業快速發展;“數字檢驗檢疫”和“智能檢驗檢疫”的開發利用,也必將極大提高浙江局對進出口產品質量監管的全局性和前瞻性。目前,統一應用平臺已進入最關鍵、最緊張的全面聯調、測試階段,力爭在今年年底全面投入使用。
2010年,信息中心進一步推進信息資源整合工作,開展CIQ2000核心業務平臺外掛軟件遷移優化工作,共完成39個外掛軟件的規范、優化和拆分,將35個外掛軟件遷移到復制平臺,有效整合資源。全省CIQ2000核心業務平臺負載明顯下降,平臺安全性和資源整合利用效能明顯提高,CIQ2000核心平臺運行更通暢、更快捷,更好地滿足浙江檢驗檢疫業務快速發展需要。
同時,浙江局還通過建章立制,建立了整合信息資源的長效機制。浙江局先后制定出臺了《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信息化建設管理辦法(試行)》等7個管理辦法;2011年初,又制定了《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外掛軟件開發規范(試行)》,填補了全國系統CIQ2000外掛軟件開發規范的空白。
“十二五”的帷幕已經拉開,整合信息資源促發展,是增強信息化服務決策數字參謀能力、提高信息化服務檢驗檢疫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必將極大地促進浙江檢驗檢疫系統“十二五”期間實現把關水平新跨越、服務發展新跨越、改革創新新跨越和內部管理新跨越“四個新跨越”總體目標的全面實現。讓我們翹首以待!
《中國國門時報》
信息化新網絡中心按期在局新大樓啟用
舉行CIQ2000外掛軟件遷移方案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