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不像說得那么好,醫生在“忽悠”?
患者:柯女士,26歲,安徽
醫生如果告訴我,“治療這種病,我很有經驗,經常做,只是小手術”,說這話的專家如果再有一些名氣,這當然會讓患者有很高的期待了。
我也遇到過醫生說話不謹慎的,尤其是一些美容整形、專治婦科的小醫院,入院前吹噓“刀到病除”、“無效退款”,真要出了事,馬上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社會上一些醫院為了招攬病人,把醫術吹噓得天花亂墜的情況不少見,患者怎么能不擔心自己就是被“忽悠”的那一個?
醫生:解放軍總醫院 外科
病人和家屬對醫院常有一個理解定勢:認為任何病,來了醫院就一定“只會看好,不會看壞”,但醫學不同于其他領域,哪怕是小病,在診療過程中依然可能存在意外,很難“打100%包票”。作為醫生,當然要盡量提高初步診斷的準確率,但一些情況不可避免。比如,有醫生預計某位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是一、兩年,但結果患者一個月都沒撐下來,家屬就會覺得是醫生在治療上出現了誤差。
我們跟患者或家屬在術前談話時,會把全部可能出現的風險都告訴他們。也有人說,醫生反復向病人闡述風險是為了嚇唬病人,多診療多收錢。其實大部分醫生的目的,不會是這個,而是要讓患者和家屬有個思想準備。即使做脂肪瘤、痔瘡、闌尾炎等基本的手術,如果麻醉過程中出現休克,同樣可能危及生命。這樣的風險極其罕見,但一旦遇上對每個個體而言,就是100%。手術順利了,當然皆大歡喜,可萬一出了意外呢?那可能帶來一系列的后續糾紛。
其實,醫生說話是一門不容易掌握的學問,輕了重了都不行,也跟每個醫生的說話風格有關,有人會偏向于只是冰冷的列舉風險,有些可能會在自己判斷后,溫暖地寬慰患者幾句。但不管怎樣,醫生應該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從醫生口中說出的任何一句話,都可能影響到患者的心理。
花錢多效果未必佳,錢花哪兒了?
患者家屬:伍女士,48歲,河北
幾年前我親戚得了肺癌,家屬竭盡全力,用最好的藥,家屬寧愿勒緊褲腰帶,也要看貴一點、送醫生紅包,不求“特殊待遇”,只求一視同仁。說白了,家屬是在花錢買安全感。
現在,該花的錢都花到了,但我那個親戚的治療效果,還不如花得比他少的一個同期病人。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癌癥這種東西沒法強求,但家屬還是會不理解:在醫療這個領域,難道就不是“一分價錢一分貨”了?弄得人家“人財兩空”,家屬怎么會不覺得冤?
醫生:上海同濟醫院 放療科
醫療領域有它的殘酷性,“金錢萬能”的說法不成立,“一分價錢一分貨”的俗語,也不完全適用。
對大部分的病,用一些相對好的藥、施以相對好的治療手段,雖然費用高一些,但診斷會更為全面、治療更為及時、效果更好;但有很多疾病,是目前的醫學手段解決不了的,加上有意外風險存在,也許家屬花了巨額的錢,醫生也費勁心力,但終究無能為力。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會為醫學水平發展的局限而沮喪。
有時候,醫生會主動告訴家屬,花錢多不一定對患者最好。比如,我接觸到的一些腫瘤患者,已經有明確的證據證明治療無效,這時如果家屬一定要采取積極治療行為,雖然能體現家屬的好意,但本身是不倫理的,這時,有醫生會建議讓患者平靜地度過最后的時光,也許才是更合適的。
再比如,腫瘤放療一般分“普通放療”和“精確放療”兩種,二者的價格差別很大。但對一些諸如食道癌等病癥來說,就5年生存期而言,差不了多少,差別在于精確放療的不良反應可能小一些、耐受性好一些。大部分時候,醫生會把這個情況事先和患者家屬講清楚,供家屬選擇。對一些經濟條件不寬裕的家庭,醫生往往會建議患者采用“普通放療”。
患者認為不惜巨資住進了“星級病房”,醫生也應該格外熱情,但并不是普通病房就輕視、星級病房就重視這么簡單,如果普遍病房里有個患者比你更危急,我會選擇先去看他。醫生也要反思,在面對手術前比較緊張、心理上難免“依賴”醫生的患者和家屬時,態度能否熱情一些、耐心一些?我認為需要。但是,這種提高,應該是整體提高,不是只針對某個“星級病房”客人的提高。
在一些情況下“花錢多醫療效果未必佳”,家屬質疑“錢都花哪兒去了?”,這很正常。也有家屬認為,“這項治療收費那么高,醫生自己肯定賺了不少”。但其實,絕大部分醫生只是一個中間的操作者、執行者。
如果國家在醫保上的投入更大一些,讓一些基本的藥物進入醫保范圍,甚至覆蓋一些療效更好、價格相對高一點的進口藥,讓患者不因為錢而被更先進的醫療手段“擋在門外”,即使疾病的客觀性不可克服、醫療風險不可避免,是不是醫患之間在這方面的矛盾,會變得小一些?(記者 王夢婕 實習生 翟璐)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