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玉村,1983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獲學士學位,留校從事普外科工作并攻讀外科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一位外科臨床專業博士學位獲得者。1990年遠赴丹麥國家醫院進修學習。先后被評為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中國十大教育英才,2008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
憑著對普外科學的熱愛,劉玉村教授始終如一地堅持在臨床一線工作,對胃腸外科及外科危重癥進行深入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對胃癌根治手術頗有造詣,擅長低位保肛手術治療低位直腸癌,共同領導胃腸外科完成盆腔臟器聯合切除治療局部進展期直腸癌和復發直腸癌,在該領域國際領先。
“最近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有目共睹,但也有兩個問題凸顯出來,一個是國人的心態很急,另一個是信任感普遍缺失。近年來醫患關系緊張,其實也是這個社會問題在醫療服務業的具體體現。”
在劉玉村院長的辦公室里,有一幅北大醫院大興分院的效果圖。在這所新建的醫院里,一棟兒科樓占據了顯著的位置。目前,在北京,除了兩家兒童醫院以外,北大醫院擁有最大的兒科。在不少兒科大夫轉行,許多綜合醫院的兒科逐漸萎縮,有些院校甚至取消了兒科專業的時候,北大醫院在堅守,甚至“逆勢”強化這個“最不賺錢”的科室。
“為什么醫生這個群體在社會被很多人看不起?就是因為醫生總是在談‘錢’。”劉玉村話語坦率,“如果要以賺錢為衡量指標,醫院的賺錢方法很多。賺誰的錢?老百姓的。就知道賺錢,老百姓能沒有意見嗎?”
“醫生,本應是一個最不應該談錢的群體,但現實的情況是,醫生比社會其他人群更多地在談錢。”
“什么時候只看病不談錢,醫生這個職業就徹底高尚起來了”
在劉玉村看來,醫生,應該是社會精英群體,應該是影響社會思想的主流人群。但在“金標準”面前,醫生失去了應有的體面,這個行業也面臨精神空虛、道德缺失的威脅。
“一個患者來看病,醫生首先問的是,‘自費還是公費’、‘用進口藥還是國產藥’……問這樣的話,是在降低我們醫生的品位,甚至是在降低自身的人格。不僅如此,在掛號的時候,醫生就在給自己“明碼標價”——副教授7元,正教授14元,專家號100元至300元;醫生在給病人醫囑開藥,護士就在后面記賬……這樣一種氛圍,讓醫生們不知不覺地總在想著錢。哪有這個本該救死扶傷的群體,總是談錢的呢?
“過去的大夫,在面對患者的時候,首先是診斷治病,看好病開好藥后,如果患者是有錢人,可能會付給大夫很高報酬;如果遇到貧困潦倒的人,醫生往往就免費治療。很多時候,還會主動拿出一部分錢財或藥物救濟窮人。”
劉玉村甚至設想,如果北大醫院那些“德藝雙馨”的大夫真的實行患者自主付費,“他們的收入肯定比現在要高。”
“什么時候只看病不談錢,醫生這個職業就徹底高尚起來了。”
“在這條路上,我們始終不敢加速,而且一步一回頭”
但在現實面前,劉玉村、北大醫院,也面臨著經濟指標這個實實在在的生存壓力。
“北大醫院也不得不走在這條路上,但始終不敢加速,而且一步一回頭。因為我們心里始終存在一個念頭——這個趨勢有朝一日或許會改變。現在走得太快,以后減速就困難;現在走得太遠,以后就不容易掉頭回來。
“我們的‘一步一回頭’,是在時刻提醒我們,不要迷失在經濟利益里,不要忘記北大醫院近百年傳承的文化精神。”
在劉玉村心中,北大醫院的建筑底色,就是其文化內涵的寫照,“我們醫院建筑的整體色調是灰色——在新落成時就不炫目,在經歷滄桑之后也并不顯得陳舊——這就是北大醫院的風格,低調、內斂、平和、嚴謹。這是一代一代的積淀,也是北大醫院的處事風格。”
“不能一切只向錢看,我們每個人必須記得,北大醫院不僅承擔著治病救人的責任,還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
每年新生入學,北大醫院都會舉行一個特殊的儀式——“授白大衣”,由前輩醫師、社會名流甚至患者,為即將入行的新醫生鄭重地穿上白大褂,并重溫《醫學生誓言》。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年輕人經歷一次精神的洗禮,重拾醫生這個職業的神圣感。在北大醫院的第一住院部,有一處地理坐標——‘水準原點’,而讓北大醫院成為中國醫院的標準化樣本,一直是我們的辦院目標。重視教育,使北大醫院的文化精髓傳承不衰,同時,對醫生們也是一種監督,畢竟你在看病人、寫病歷的時候,學生的眼睛都在關注著你的一言一行。”
“寧可‘得罪’患者,也不掙昧良心的錢”
“作為外科大夫,我也不能保證挽救每一個病人的生命。”劉玉村談起自己的一個例子,“我的一個病人,在做完手術后幾個月去世了。患者去世百天之后,他的女兒特意從武漢趕來,告訴我這個不幸的消息,并再一次表示感謝。因為家屬知道,我就像他們的親人一樣,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挽救老人的生命。”
劉玉村認為,在醫護人員中做正面宣傳教育不僅必要,而且是一項堅持不懈的工作。醫院還經常組織醫療隊下鄉,讓醫生們親身感受基層百姓疾苦,強化他們的使命感。“講醫德、講職業理想,沒有什么好羞答答的。作為一個醫生,一家醫院,‘口碑’是多少金錢也換不來的。”
于是,劉玉村有了這樣“甜蜜的煩惱”:一天,有個病人和骨科醫生爭執起來——患者認為自己骨折,要“拍片子”,醫生經過仔細檢查后,認定患者只是肌肉拉傷,沒有傷到骨頭,堅持認為根本不需要“拍片子”。“‘告’到我這里,我真是既無奈又欣慰。無奈的是,醫生要是順著患者的意思,拍個片子,醫院有了收入,患者也沒了意見。欣慰的是,我們的醫生寧可‘得罪’患者,也不掙昧良心的錢。”
在當年玉樹地震災區,北大醫院的災區醫療隊在一處廢墟中,發現了一個腦積水的孩子,生命危在旦夕。顯然,孩子的病不是地震造成的,而醫療隊的任務明確,只是搶救地震中的受傷人員。但是醫療隊中一位年輕大夫沒有任何猶豫,主動想辦法從蘭州調運來醫療設備,并自己進行改裝,終于挽回了孩子的生命。這位大夫自言,在經歷這個事件時,他腦海中閃現的就是“厚德尚道”這四字院訓。
在北大醫院,劉玉村讓所有醫護人員將“厚德尚道”印在名片上。讓他欣慰的是,這四個字,不僅僅是無形的精神指引,更是變成了醫生們實實在在的行動。(田雅婷 史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