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權威媒體報道稱:多地約半數無償獻血者血液不健康。這一消息再度引起人們對用血安全問題的關注。很多街坊擔心廣州是否也存在此現象?對此,廣州血液中心有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明確回應:目前廣州的獻血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經過多重篩查后“報廢”的不合格血液占總采血量約5%左右,用血的質和量都較有保障。
此外從去年起,廣州血液中心已增加了能最大限度縮短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感染窗口期的核酸檢測環節,如今采集到的每一袋血都要經過包括核酸檢測在內的三、四道檢測程序才能進入臨床,用血安全方面的保障已跟國際接軌。
●有報道指出,多地近半數獻血者的血液不健康
●專家:廣州目前獻血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獻血不合格多數是轉氨酶偏高,主要是飲食和作息不規律導致的,與傳染病無關
●核酸檢測技術可精確攔截不合格的血液,用血質量更有保障
新聞背景
多地獻血合格率低于50%
“世界獻血者日剛過,多地媒體報道稱,約半數無償獻血者血液不健康。”——近日某權威媒體《半數獻血者血液不健康》的報道引起了人們對血液安全問題的再度關注。該報道引用新華社記者在剛剛結束的第8個“世界獻血者日”之際在呼和浩特的相關采訪,指出“人們的獻血熱情很高,可在接受血液檢驗的人中,血液合格率低于50%”。
本報記者進一步了解發現,在新華社的文章中,內蒙古自治區血液中心保障科主任孫小青以呼和浩特某商業街上采血車每天的運作情況介紹道,該采血點的采血車每天約有40人成功獻血,而接受血液檢驗的有100人以上,所以得出“血液合格率低于50%”的結論。而在近年來國內的相關報道中,也有類似低合格率的新聞。
“但我相信這不是普遍現象,至少在廣州就不是這么一回事。”廣州血液中心主任付涌水稱,以天河中怡廣百流動采血點為例,該點每天接受血液檢驗的無償獻血者近五六十人,有五十來人成功獻血,目前廣州的獻血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
專家解讀
血液不合格≠身體不健康
“其實,前來參與獻血查出不合格的人群當中,有不少人身體還是健康的,只不過暫時不適合獻血而已。”付涌水解釋說,為了獻血者和用血者的健康起見,衛生部為采供血機購制定的篩選獻血者的各項血液檢測標準比醫院的體檢標準還要高。比如:最常篩查的乙肝抗原HBSAg,采血機構的標準是≤1ng/ml為陰性,而醫院的標準卻是≤5ng/ml陰性。也就是說,乙肝抗原HBSAg的檢測結果在≤1ng/ml-≤5ng/ml之間時,采血機構會定為陽性,而醫院則定為陰性。因此,往往有部分獻血檢測不合格者在醫院體檢是正常的。
付涌水介紹稱,在血液檢驗不合格的人群中,最常見的是轉氨酶偏高,約占被篩除人群的一半至2/3,這與人們的飲食作息等習慣有關。不少獻血者并非有備而來,有的頭一天晚上還在熬夜加班,或是遇上節假日飲食和作息生活不規律,都很容易使轉氨酶偏高而被列入不合格人群。實際上,很多人轉氨酶偏高是一過性可逆的,并不是得了肝病,只要休息好,隔段時間又能達標了。不過,這也反映了人們對獻血前該注意哪些事項“蒙查查”,像休息不足,拔牙、口腔潰瘍其實也在“不合格”之列,但不能簡單地視之為“血液不健康”。
“而在不能確定轉氨酶偏高原因的情況下,不接受愛心人士獻血,這種做法是比較保險。”付涌水補充說,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獻血者當中血液“不合格”者的覆蓋面肯定比“不健康”要大得多,不可以隨便畫等號。
技術把關
四道關“過濾”
艾滋病“窗口期”也能攔截
事實上,對于用血安全,人們關注更多的是艾滋病、乙肝等一些傳染病的“窗口期”風險能否有效“堵住”。
“醫學上,從感染病原開始,直至用某種檢測方法能夠檢測到該病原存在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病毒潛伏的‘窗口期’。”付涌水稱,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去年起廣州已增加了核酸檢測環節,用血安全方面的保障基本已跟國際接軌。目前,血液中心采集到的每一袋血都要經過以下四道“過濾”程序才能進入臨床使用:
第一關:健康征詢
每一位無償獻血者申請者都必須填一張有關自身健康狀況的征詢表,內容細到是否接種過疫苗、近五天內是否服用阿斯匹林等藥物、一周內是否曾患感冒等,以及是否患有某類眼病、皮膚病、有無吸毒史、同性戀、多個性伴侶等等。現場醫護人士會根據征詢的情況給出判斷申請者是否適合獻血。
第二關:快速檢測
采集血液之前血站工作人員對獻血者按獻血體檢標準進行檢查,合格后進行血液初篩,主要包括乙肝、血型、血色素等項目的快速檢測。
第三關:血液檢測
每袋血被送到血液中心后,同源的血樣將接受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體、艾滋病抗體、梅毒抗體、ABO血型、RHD抗原篩查、轉氨酶7個項目的檢測。而為了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每一個血樣被分成兩份,由兩組檢測人員用兩種檢測試劑和不同的檢測設備進行檢驗,結果比對一致,才算完成一項檢驗。若復檢結果可疑,需進行重檢直至弄清結果。
第四關:核酸檢測
常規檢測需要有抗體或者抗原存在才能產生陽性檢測結果,核酸檢測更為靈敏,可在人體被病毒感染后未出現抗體之前及早發現,顯著縮短病毒潛伏的“窗口期”。目前采用進口試劑,乙肝病毒要在人感染后45天才能檢測出來,丙肝病毒需要72天,艾滋病毒需要22天。使用核酸檢測技術可以縮短窗口期檢測時間;其中乙肝病毒可以提高到20天,丙肝病毒可以提高到30天,艾滋病毒可以提高到七八天,顯著提高血液檢測效率和可靠性。
數據統計
“報廢”血液僅占總采血量5%
“經過上述四重篩查的‘關卡’后,廣州每年‘報廢’的血液大概占總采血量約5%左右。”付涌水稱,僅2010年一年,廣州市就有50多萬人次捐獻血液,提供臨床用血1億零4百萬毫升,使成千上萬的垂危病人得以轉危為安,同時經血液傳播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未發現因輸血造成的病毒感染病例。
“特別是自去年核酸檢測投入使用以來,一直困擾人們的病毒窗口期多了一個有效的‘攔截’手段。”付涌水告訴記者,目前廣州血液中心采用的核酸檢測技術已跟國際接軌,除了可以縮短病毒潛伏的“窗口期”之外,還可以檢出因病毒變異、免疫沉默性感染等漏檢的血液,使臨床用血的質量更有保障。
貼士
做足準備才能順利獻血
“滿懷愛心來獻血,卻被告知‘不合格’,這樣的例子確實每天都有。”付涌水指出,排除血液傳染病,大多數18~55周歲的健康人士“不合格”以至于不能順利獻血的原因跟飲食和作息密切相關。除了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外,他建議獻血前應做好以下準備:
1. 獻血前不要服藥。如服用阿斯匹林在三天內會降低血小板的某些功能,所以在獻血前三天不要服藥。
2.食物應少脂肪。獻血前一天和當天可按往常的習慣進餐,但以低脂肪為宜。
3.不飲酒,尤其是不飲烈性酒。
4.充足睡眠,不宜做劇烈運動。
另外,獻血后則應注意以下幾點:
1.最好就地休息10分鐘左右,喝杯水補充體液。
2.保護好靜脈穿刺部位:至少在4小時內不要被水浸潤,也不要被不潔物品污染,更不要搓揉。
3.活動要適度,當天不要從事高空作業、體育比賽、通宵娛樂等活動。
4.獻血后無需特別進補,正常飲食即可,因為普通食物中都含有血液生成所需要的物質。(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張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