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由于公開市場到期資金不足上半年的30%,加上中小企業和部分中小銀行資金偏緊,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在1—2次為宜;鑒于中美利差已創下近10年來最高、經濟增速逐季回落、企業經營出現困難等因素,加上CPI極可能見頂回落,基準利率水平宜保持基本穩定;考慮到‘實貸實付’制度及其他因素對銀行存款創造能力的削弱,公開市場回籠力度宜比上半年略為放緩。”連平建議。
其次,應優化銀行業結構,加快發展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小型金融機構。大銀行天然地傾向于跟大企業打交道,這幾乎成了一條市場定律。在美國,資產規模小于1億美元的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占比高達96.7%;而資產規模大于500億美元的銀行就只有16.9%。“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商業銀行在做大做強后,也開始漸漸遠離中小企業了。”連平說。
專家建議,“扶小”還得靠發展、壯大現有的小型金融機構。
——根據相關法規,小額貸款公司只存不貸,除了自有資金外,只能按不超過資本金50%的比例向銀行融資用以放貸,因此規模受到極大限制,現有小額貸款公司往往開業數月即告“斷糧”。應當逐步提高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比例,將經營良好的小額貸款公司升格為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村鎮銀行。
——放寬民營經濟在小型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允許民企開辦村鎮銀行或成為村鎮銀行的大股東。
——不妨將現有村鎮銀行模式推廣到縣級以上城市,像國外那樣成立數量眾多、專做小企業貸款的社區銀行。
此外,銀行業自身也應主動轉型。“上半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為7.76萬億元,而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為4.17萬億元,銀行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比例繼續降低。”巴曙松說,“而目前銀行業適應這種多元化融資格局的能力還不強,業務上仍依賴存貸款利差,一旦缺錢就會對它產生很大的沖擊。”
巴曙松建議,銀行業應跳出簡單的存貸款服務模式,努力為企業提供多樣化融資,在整合金融服務中獲得收益。“比如,為企業提供PE+貸款、發債+擔保+信托計劃等一攬子服務,而不是眼睛只盯著不斷萎縮的信貸業務。” 記者 田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