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分割出售而引發的600個小業主與經濟型酒店24K合同糾紛案件昨天在浦東新區人民法院開庭。眾小業主要求24K品牌所屬的上海金冠酒店服務有限公司歸還本金并賠償。24K方面透露,擬出售麾下位于福州路的酒店,回籠部分資金解決糾紛。
小業主認為24K合同違約
24K酒店是前幾年經濟型酒店較為熱門時出現在市場上的品牌。在經營到了5家左右門店后,該酒店將物業分割出售或租賃,承諾給小業主一定投資回報,并在數年后歸還本金。
“事實上,他們就一直沒有給我們約定的回報,而且我花費了29萬多元購買了一套房間,到現在還沒有拿到合同約定的小產權證,也沒有看到整個物業的大產權證,而原本號稱要做24K的那家酒店,現在已經變成格林豪泰酒店了。更可笑的是,原本所謂的相關擔保公司也根本不存在。”小業主周先生郁悶地表示。
類似周先生這樣本金、回報、產權證等長期沒有獲得的小業主還有很多。
在雙方協商未果后,眾業主以違約賠償為理由將金冠酒店告上法院。昨日開庭時,眾多小業主要求法院認定合同違約,且存在民事合同欺詐和虛假擔保行為,要求24K方面歸還合同本金、給予一定的固定收益。另外,眾多小業主都認為存在精神和其他經濟損失,照理還應該要求獲得一定賠償,但鑒于目前24K方面的資金狀況非常不佳,所以對于賠償已經不抱有太大希望。
而被告金冠酒店方面則表示,正在進行考慮給小業主一個說法,保證小業主的利益。目前24K在上海有一處是自己購買的物業,即位于福州路的酒店,24K方面正在和收購方商洽出售事宜,出售物業的資金可能會用于解決與眾多小業主的債務糾紛。
據了解,目前24K所涉及的所有債務總額高達2億多元,福州路酒店的市場估價約1億多元,也就是說,此次出售只能解決小業主一半的經濟損失問題。不少小業主表示,假如24K真的可以成功出售物業,回籠資金,那么可以考慮讓步,比如本金是一定要歸還的,但可以在投資收益的計算方式上讓步。
酒店產權分割弊端
產權酒店作為旅游地產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尼斯一帶。酒店將每間客房分割成獨立產權出售給投資者,投資者一般不在酒店居住,而是將客房委托酒店經營管理,取得投資回報,同時還可獲得酒店贈送的一定期限的免費入住權。
“但是這種模式到中國就變了味,這些人根本不懂酒店業運作。開發商一般只從房產開發的角度考慮,往往忽略了酒店運營將要面臨的種種問題。”華美酒店顧問有限公司首席知識管理專家趙煥焱指出。
24K連鎖酒店的投資商為明大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普通的房地產企業,為了進一步掘金,該公司于2004年將觸角伸向了當時的熱點行業——經濟型酒店。為了快速擴張,24K開始向小業主推行一種變相融資的租賃模式,短期內回籠一筆資金。而24向小業主出售或者租賃出去的物業,大部分產權并不屬于24K。去年5月,24K法人代表曾朱福弟被警方拘留,他可能面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指控。
去年初,24K號稱引進VC石鼓資本,并號稱已在美國注冊公司,計劃赴納斯達克上市。但據有關人士稱,24K并沒有的達到對方經營指標等要求,大舉引資遂成幻夢,公司擬定的快速發展、到股市兌現的計劃也不了了之,更無法兌現其給小業主們的回報承諾,最終東窗事發。
在此種市場環境和官司糾紛背景下,業者對于福州路接盤者都存在疑慮。不少酒店業者表示,24K福州路店的確地段和生意都不錯,但目前該酒店陷入如此大的經濟糾紛,接盤者的興趣就不大了,除非24K可以解決所有債務問題。